「灰烬战线」法兰西机动重锤:圣沙蒙 280 TR
时间:2025-04-08 00:03:47
时间:2025-04-08 00:03:47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自行火炮,游戏里推出的新自行火炮圣沙蒙 280 TR的原型在历史上是一种颇为有趣的东西,下面就由笔者娓娓道来。
关于这门280毫米重炮的历史需要追溯到1914年前。
M1897野战炮,这种野战炮更倾向于平射射击,在二战时期被作为反坦克炮使用
在一战爆发前,法国的军事界相信,法国军队唯一需要采取的战术是进攻,进攻可以解决大部分战略上的需求,进而被奉为圭璧。鉴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前,法国陆军在重型装备方面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种口径并不大的火炮,那就是需要为集结行动的法国步兵团开道的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俗称为75小姐。法国人预计,这种火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高射速直瞄射击,用榴霰弹击垮排成排的敌方步兵,然后为己方步兵冲锋进行支援,正是这种不重视导致了一战初期法国陆军的重型装备奇缺。然而,1914年发生在法国边境上的几次战役充分证明,那些军事思想家们先前认为法国陆军不需要重型装备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在德军重型火炮的猛烈轰炸下,法军精心构筑的堑壕防线不堪一击,遭到重创后的法国陆军不得不撤退到堑壕防线的后面,而幻想中的一战“标牌”战术——堑壕防线则无奈地以全面失利而告终。
在堑壕防线战术失利之后,法国陆军很快就发现,他们迫切需要装备重型火炮。因为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长期以来只关注75毫米野战火炮,并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执行所有任务的武器这一想法和做法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对抗现代化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方面,75毫米野战炮这样以直瞄射击为主的火炮并没有什么用处。摧毁壕沟和碉堡必须利用大口径武器,但法国陆军几乎没有这种装备。万般无奈之下,法国只好从其周边的海岸炮兵部队和一些古老的要塞紧急拆调了一些大口径火炮,但由于这些武器早已老旧过时,致使法国陆军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再一次遭受重创。
Ils ne passeront pas!
毫无疑问,法国陆军急需装备更好的大口径武器,但制造这些武器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没有办法,法国的火炮设计者们只好白手起家发展和制造新的重型武器,研制并装备了几款大口径火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那几年,法国的军备工业也并不是完全不进行重型火炮方面的研制活动。比如,规模庞大的施耐德公司就非常关注重型火炮,为了能随时了解世界各国在火炮设计方面的最新情况和影响力,并始终能够快速抓住任何一个有可能出现的销售机会,该公司一直都在依靠自筹资金为主要办法来发展各种射程的大口径火炮。正是由于有如此明确的主导思想和充足的技术储备,在法国陆军急需装备重型火炮的1914年,该公司可以如探囊取物般地设计出一种在一战期间闻名遐迩的280毫米大口径火炮,即1914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热切希望提高其重型火炮拥有量的法国陆军很快就接受了这种装备,并将它们投入到当时正在酣战的凡尔登战役中。
早在两年之前,施耐德公司就提交了该榴弹炮的第一门样炮,只是当时为它起的名字是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迫击炮。在欧洲大陆,人们经常会将重型榴弹炮称作迫击炮,因此,施耐德公司为自己的榴弹炮起这样的名字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法国陆军当时订购一切现成的武器,所以他们只能是有什么买什么——也就是说,任何武器当时已经不可能按照法国陆军的需求再发生什么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重型火炮的法国陆军只能将这种非常笨重的武器照单全收。施耐德公司将1914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设计制造成一种重型火炮的初衷,是准备将这种武器用于攻城作战——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会有足够的时间将这种武器运抵战场,并有更多的时间安置炮位。因此,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必须至少分解成4部分才能进行运输,并且在运抵炮兵阵地后,得将它安置在一个巨型金属发射平台上才能发射。装填弹药时,需要借助于一个小型起重机将炮弹提升起来放到一个不大的横行小车上,这个横行小车沿着一对轨道滑动到火炮的后膛位置,然后再借助于一个链传动夯将炮弹压入到火炮的后膛内。
280毫米施耐德重榴弹炮,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钢铁巨兽,使用传统的拖曳组装费时费力
这种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的装配线建立起来之后,就以一种很高的效率被大量生产出来。由于这种榴弹炮的射程仅为10950米,还在德国远程火炮的射程之内,所以有不少的装备遭到了德国反炮兵武器的袭击。尽管法国的炮手们并不太喜欢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可以用于摧毁堑壕系统和地下设施的高效能武器。不过,这种武器确实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它们的迁移运输和重新部署都非常的麻烦,必须将这种榴弹炮分解成4部分才能运输,运抵部署并且在运抵炮兵阵地后,得将它安置在一个巨型金属发射平台上才能发射。装填弹药时,需要借助于一个小型起重机将炮弹提升起来放到一个不大的横行小车上,这个横行小车沿着一对轨道滑动到火炮的后膛位置,然后再借助于一个链传动夯将炮弹压入到火炮的后膛内。
这种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的装配线建立起来之后,就以一种很高的效率被大量生产出来。由于这种榴弹炮的射程仅为10950米,还在德国远程火炮的射程之内,所以有不少的装备遭到了德国反炮兵武器的袭击。尽管法国的炮手们并不太喜欢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可以用于摧毁堑壕系统和地下设施的高效能武器。不过,这种武器确实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它们的迁移运输和重新部署都非常的麻烦,必须将这种榴弹炮分解成4部分才能运输,运抵部署地点以后还必须挖掘一个可以安置其巨型钢结构发射平台的大坑,以及另一个在该榴弹炮以高仰角发射时,允许其炮管反冲得更深一些的坑。
1918年之后,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有幸成为法国陆军选择继续留用的武器之一,其中的一部分一直服役至1940年前后。那时候,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已经属于上一代的装备了。随着德国的各种装甲车辆肆意碾压横穿过法国的土地,这一类榴弹炮再也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机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曾经从法国陆军手里缴获了许多毫发未损的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然后将它们扩充到了自己的攻城装备之中。二战中,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期间,以及其后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期间再次启用了这些古老的攻城火炮,在这样的战斗中,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已经不是什么缺点了。如此一来,法国陆军的这种最初用来挫败敌人的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最终却为敌人服务,其颇具戏剧性的结局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一门280毫米自行炮架的残骸,虽然锈蚀但看起来大体完好
圣沙蒙 280 TR,或称“Mortier 280 mm TR de Schneider sur affût-chenilles St Chamond”正是基于该型重榴弹炮的一种自行炮架。该自行炮架诞生于一战末期,堪称是现代自行火炮的鼻祖。
到1917年,忙于这场火炮对抗战的交战各国炮手们普遍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也就是火炮缺乏机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形特征,尤其是被各种原因变成了烂泥潭与堑壕无人区的西线战场更是如此。然而,尽管任何形式的军事机动似乎都有可能错过战机,但如果这种错误仅仅是因为火炮不能足够快速地迁移到炮位上所导致的,无论是军方还是人民都不会轻易原谅这件事。于是,为了将这种非正常因素排除,各种方式的试验都想尽办法进行过了,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发展重型拖拉机式的履带车辆。如果说还需要强调些什么的话,那就只能由类似于坦克式的东西来提供了。
为了解决自行式炮架的问题,位于洛里昂圣沙蒙的FAMH公司首席工程师埃米利奥·里迈尔霍提出了一个新型构想。里迈尔霍是圣沙蒙坦克的研发主任,在研制一款与坦克有渊源关系的自行式炮架底盘上自然是手到擒来。里迈尔霍的方案由两辆基于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改进的履带车组成,第一辆是弹药和乘员运输车,称为“avant-train(领头车)”它由一台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汽油发动机直接驱动弹药运输车,并带动一台发电机,发电机通过电缆向电动驱动的火炮车(称之为affut-chenille,火炮底盘)提供动力,自行炮架本身采用了类似圣沙蒙坦克一样的汽油-电力驱动。在公路上,弹药运输车可以通过牵引杆牵引火炮运输车,而在越野时,牵引杆可以解开,火炮车可以在通过电缆连接的同时独立移动。
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位于弹药运输车上,所以炮架的中心部分是空心的,这样火炮可以向下后座,并且火炮可以安装在底盘上,提高了稳定性。火炮的后坐系统由一个固定炮管的炮座和一个略微倾斜的发射平台组成,发射平台上有一个液压重力后坐系统。当火炮发射时,液压缓冲器减缓了托架的后坐力,托架在射击平台上的一组倾斜轨道上滑动,然后在缓冲器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将火炮送回原位。由于炮架上的每条履带都有自己的电动机,两条履带可以独立运作,所以车辆可以原地转弯,这意味着火炮不需要复杂的传动装置。其驾驶员坐在底盘的最前端,炮管托架差不多挨到了他座椅的后方。该自行炮架一开始测试了使用120毫米(4.7英寸)、155毫米(6.1英寸)、194毫米(7.6英寸)、220毫米(8.7英寸)和280毫米(11英寸)口径的大型火炮,其中最重要的是194毫米GPF重型加农炮和280毫米“施耐德”14/16型榴弹炮,这两种重炮均安装了小型起重机,以便于能够将弹药提升到与炮管后膛后面的乘员平台等高的位置上,虽然,由于这样的布局安装方式或多或少会限制火炮的仰角,进而影响到其射程,所以该方法实际上是有缺陷的。但是,由于炮架本身可以为笨重的重炮提供相对较好的机动性,两者相较取其轻,法国人对于自行式炮架的缺陷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为了增大仰角进而增大射程,法国人对于该自行炮架还是进行了重新设计。
由弹药/车组车与炮车组成的小组缺一不可,实际上炮车本身离开了弹药车的发电机是难以自行机动的
1918年3月2日,法国政府向圣沙蒙订购了25辆该型自行炮架,但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才全部交付。由于战争结束,这批自行炮架全部被封存储备,以备将来使用。但是,因为自行炮架的速度缓慢,可靠性差和两车系统重量较大造成的道路损坏,法国陆军对圣沙蒙自行炮架并不满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些自行炮架被作为总预备队的一部分被动员起来,但由于速度缓慢,她们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便被德军俘获。德军将280毫米型的该自行炮架命名为“28cm Mörser 602(f) au Selbstfahrlafette”,但由于数量较少及可靠性较差,最终被德军废弃。
“施耐德”14/16型榴弹炮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要介绍基于该自行式炮架的另一种重型火炮,194毫米GPF加农炮,昵称“大力菲鲁”,菲鲁来源于其设计者路易·菲鲁。194毫米“大力菲鲁”加农炮是155毫米M1917GPF加农炮(该炮在1943年前也同样是美军的主力军属重炮)的衍生品,因为圣沙蒙履带式自行炮架的重型和昂贵,所以一开始使用的155毫米GPF被换成了专为该底盘所设计的更大的194毫米GPF,该口径来源于19世纪晚期法国海军装甲巡洋舰与前无畏舰使用的二级主炮。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产量,使用280毫米“施耐德”14/16榴弹炮的自行炮架不多,且在真正的量产阶段全部安装的是194毫米炮。在一战结束后,法军决定不再使用280毫米自行炮架,全部改为装备194毫米炮。当然,在绝对数量上这些自行式炮架在整个法国陆军中的数量依然微不足道。在法国投降后,幸存的一部分194毫米炮被德军俘获,被加入了德军的要塞炮兵部队当中。
194毫米GPF加农炮,昵称“大力菲鲁”,专为该自行炮架所设计
尽管和现代化自行火炮相比,这些履带式自行炮架都是些既笨又重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可以在不需要牵引车辆的情况下毫不费劲的穿越各种崎岖难行的地形,并且火炮本身的射程、弹重和威力都很理想。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这是全世界第一种可以由任意人数操作使用的真正的自行式火炮平台,具备许多非凡的超前设计,而这些特征还延续到了其后自行火炮的设计当中。例如,除了复杂的全履带式底盘外,该自行炮架还具备了自动调节反后座机械装置,以便使其与所有可以实现的仰角、液压刹车系统和气动复动机相适应。
PS:关于技能的捏他:
首先我们需要绞死一下P社甲级战犯。
1、我既浪潮
来源于钢铁雄心4里法国的国策树,君主制里把拿破仑家族请回来的一条线(我既浪潮只有钢铁雄心4 52pk汉化这一个来源)。原文是“Après moi, le déluge.”另一种翻译结果是著名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2、斩断锁链
打倒凯撒,斩断锁链,KR里法兰西公社对德宣战。
3、大炮兵连
拿破仑的成名之作,将火炮集中使用的产物。
4、机械巨兽
战地1里的四大机械巨兽(夏尔2C,齐柏林飞艇,铁公爵级超无畏舰,装甲列车)